北京中轴线历史建筑群解读(上)

发布日期:2024-09-19 23:21

来源类型:深圳卫视 | 作者:樱雪

【澳门金牛版正版资料大全免费】【新澳开奖记录今天结果】【2024年新澳门王中王资料】【管家婆最准一肖一码】【新澳彩开奖结果查询】【新奥彩今晚开什么号码42243】【4949澳门免费资料大全特色】【2024今晚澳门特马开什么号】【澳门开奖结果202433期查询】【2O24澳彩管家婆资料传真】
【494949澳门今晚开什么】 【2024新澳免费资料】 【澳门开彩开奖结果2024澳门开奖】

炎炎夏日,应该没什么比这则消息更振奋人心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7月27日印度新德里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的这项决议,将永久载入史册。从2011年申遗启动至今,历时整整13年。

“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在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中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北京中轴线申遗大事记,从2011年启动至今,历时整整13年


跌宕起伏、秩序壮美的北京中轴线


首提“北京中轴线”概念的,是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

所谓北京中轴线The Central Axis of Beijing,它并不是一条真实存在的线,而是指由持久设计与建造形成的连续的空间序列和城市景观,它不仅是轴线,也是一组建筑群。从申遗的主题“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便一目了然,它更多体现的是一种中国传统都城规划的空间布局理念。首次提出北京“中轴线”概念的人,是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其将中轴线上高低错落、跌宕起伏的建筑群,形象比喻为“凝动的乐章”,惊叹其“天下无双之壮观”,并指出“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

高空完整俯瞰北京城壮美的中轴线,恢弘至极,极富韵律的空间序列组合


这是一条长达7.8公里,也是世界遗存最长、最完整的城市轴线,体现了北京古城延绵不断的历史脉络

空中俯瞰无疑是最佳的视角,这是一串恢弘至极、极富韵律的空间序列组合,一条长达7.8公里、也是世界遗存最长、最完整的城市轴线徐徐在世人面前展开。其纵贯北京老城,北起钟鼓楼,南至永定门(具体包括钟鼓楼、万宁桥、景山、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太庙、社稷坛、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正阳门、南段道路遗存、天坛、先农坛、永定门共计15处遗产组成要素),串联起城市的各个区域。它是北京空间规划和文化之轴,更是北京老城的灵魂与脊梁,这些串联的地标性遗产建筑群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极致展现,也体现了北京古城延绵不断的历史脉络

其规划格局体现了《周礼•考工记》所记载的“理想都城”范式,集中展现了中国古代王朝制度和城市规划传统


北京中轴线串联的15处文化遗产要素示意

其始建于13世纪,成型于16世纪,历经逾7个世纪的不断完善。从天坛、先农坛的传统国家郊祀,到故宫的皇家文化遗存;从内城的文化遗迹,到什刹海的市井生活,囊括了传统建筑中宫苑建筑、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国家礼仪和公共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设施等一众建筑类型。其选址、格局、城市形态和设计体现了《周礼·考工记》所记载的“理想都城”范式,集中展现了中国古代王朝制度和城市规划传统。从元大都伊始,至明清时期,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750余年历史中,北京的发展建设从未离开这条轴线。

北京中轴线壮美的地标建筑序列景观


北京中轴线上的历史地标建筑群


中轴线更多体现的是空间序列组合,展现的是“古代理想都城秩序”,绝不是简单的建筑罗列叠加

可能有人依旧心存疑惑,作为遗产的北京中轴线串联了三处早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运河(万宁桥澄清上闸)、故宫与天坛,是否重复?那请再次回顾北京中轴线申遗的核心关键词“理想都城秩序”,它强调的是空间组合秩序,而绝非是一座座单体古建筑组成的物质实体叠加。


01 钟鼓楼

北京钟鼓楼,位于中轴线遗产点的最北端


钟鼓楼始建于元代,相伴相生,于百米之遥相辉呼应


暮色中的北京钟鼓楼

钟鼓楼位于轴线遗产点的最北端,首先是这座钟楼,其始建于元至元九年(1272年),早期为元代万宁寺的中心阁,后因战火被毁;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与鼓楼同步重新修建,不过再次被毁;至清乾隆十年(1745年)又再次重建,为防止火灾,这次改成了砖石结构。

形体瘦高的钟楼,命运多舛,屡建屡毁,最终于清乾隆年间改成了砖石结构


重檐歇山、无梁砖石结构的钟楼,以47.95米的高度曾为北京最高建筑之一

建筑连同城台通高47.95米,形体高瘦。其形制为重檐歇山顶,无梁式砖石结构;屋顶为黑琉璃瓦绿剪边,正脊两端安背兽;楼身四立面相同,当心开一拱券门,左右对称开券窗,窗上安设石刻仿木菱花窗,内部结构采用复合式拱券;基座为汉白玉须弥座,四面环以汉白玉栏杆;楼身之下为砖砌城台,台身四面开券门,内部呈十字券结构,东北隅开门,内有石阶七十五级供登临;钟楼上方悬有国内现存最重最大的铜钟,重达63吨,钟声悠远绵长,雄浑嘹亮。

鼓楼峙立于钟楼南侧百米之遥,与钟楼遥相呼应


在元代其位于城市中心,不过随着明代的大规模改扩建,城市中心整体南移,由此鼓楼与钟楼一道偏向了城市北侧

鼓楼峙立于钟楼南侧百米之遥,与钟楼遥相呼应。在元大都初建时,其位于城市的中心,不过随着明代的大规模改扩建,城市中心整体南移,由此鼓楼与钟楼一道偏向了城市北侧。同钟楼一般,其命运多舛,屡毁屡建,至清代最后一次重修的记录是光绪二十年的1894年。

形体高大、方正饱满的鼓楼,建筑体量、规模为全国同类之最


巍峨的鼓楼同钟楼一般命运多舛,屡毁屡建,至清代最后一次重修是光绪二十年的1894年

鼓楼砖木结构为主,三重檐歇山顶形制,连同城台通高46.7米,形体高大、方正饱满。下方台高4米,南北侧各有券门三座,左、右侧各有券门一座,系无梁式砖石结构;上方为砖木结构楼阁,分明暗两层。其中明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门窗为六抹方格槅扇。其外绕回廊,木质雕花寻杖栏杆环绕,四角飞檐有四根擎檐柱支撑。楼内设有24面鼓,鼓为整张牛皮蒙制。屋顶重檐歇山形制,灰筒瓦,绿色琉璃剪边屋面,整体庄重肃穆、磅礴大气,不论从建筑形制等级、体量来看均为全国现有遗存同类之最。

自古以来,钟鼓楼均为城市中不可或缺的建筑,多数相生相伴,于市中心相对峙立,遥相辉映


作为“晨钟暮鼓”传递时间的使者,威严的钟鼓楼彰显昔日皇权之象征

自古以来,钟鼓楼均为城市中不可或缺的建筑,多数相生相伴,于市中心相对峙立,遥相辉映。两楼仿若是“晨钟暮鼓”传递时间的使者,气态高古而又默默矗立于城市中轴,观瞻其庄重威严,彰显其昔日皇权之象征,以地标之形象延续了北京历史文化的沧桑记忆。


02 万宁桥

万宁桥,可能是北京中轴线遗产建筑群中最为低调的一处


其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北京段澄清上闸处历史遗产点,见证了始自元代的北京漕运之繁荣

万宁桥可能是北京中轴线遗产建筑群中最为低调的一处,桥是小桥,但其意义却非同凡响。作为大运河北京段澄清上闸处历史遗产点,它见证了始自元代的北京漕运之繁荣,如今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万宁桥成为了中国大运河、北京中轴线双重世界遗产点。

万宁桥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桥下通惠河东西流过,水陆交汇,成为京城的交通枢纽和商贾云集之地

万宁桥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初为木构,后改为石砌,单孔拱券,两侧设有简洁古朴的护栏,两端戗抱鼓石,拱券上雕刻有石兽头。其位于元大都城中心,桥上地安门大街南北贯穿,桥下通惠河东西流过,水陆交汇,成为京城的交通枢纽,擅舟济、陆运之利,很快便成为商贾云集之地。

桥下的澄清上闸是元代修建的24座控水闸之一,也是当年漕运的必经之地


至明代北京段漕运改线,万宁桥澄清上闸段漕运逐渐没落,不过紧靠帝都无与伦比的风景却依然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元代时,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郭守敬在通惠河的主要干线上修建了11处控水设施,共24座水闸,澄清上闸便是其中之一,船来则提闸放水,无船则紧闭闸门。当时漕船沿运河一路北上,从通惠河进入积水潭,将江南来的粮食物资源源不断输送至元大都。位于积水潭边的澄清上闸,则是漕运必经之地,闸上的万宁桥自然也成为客商云集的码头,见证了元代大运河曾经的辉煌繁荣。至明代,漕运终点码头移到了通州、张家湾沿线,万宁桥澄清上闸段漕运逐渐没落,不过紧靠帝都无与伦比的风景却依然吸引着文人墨客的目光。

万宁桥桥下岸边的镇水兽石雕,令人印象极度深刻


令人过目难忘的桥下镇水石兽


龙身狮虎相,匍匐于岸边的镇水兽


镇水兽石雕细节,历经岁月侵蚀风化,依旧轮廓鲜明,生动传神


有趣的“二龙戏珠”构图,活灵活现,趣意盎然

小桥历经岁月侵蚀,斑驳沧桑,栏上雕饰依稀可辨。桥虽貌不惊人,但桥下的镇水兽石雕组却令人过目难忘,尤以河岸上方的镇水兽最为出彩:龙头龙身龙爪,龙爪紧扣两团水花;细看其龙身较短,略有几分狮虎相,其匍匐于河岸沿边的石块之上,歪头侧脑望向下方的龙珠与玩伴,显得憨态可掬、顽皮淘气、灵动可爱。其目光与下面玩伴的视线相接,以龙珠居中,上下呼应,正是一幅“二龙戏珠”构图的完整场面,所谓活灵活现,生动传神,趣意盎然,莫过如是。

其为控制水闸水位、镇洪水而设,整体构思巧妙、活泼生动,令人叹为观止


首都博物馆内收藏的万宁桥镇水兽石雕


首都博物馆内收藏的万宁桥镇水兽石雕,极大颠覆了人们对传统石雕刻板的印象

其为传说龙生九子形态之一,性好水,正名为趴蝮。有趣的镇水兽当初是为控制水闸水位、镇洪水而设,原本简单到一道标尺就能解决的问题,古人却作了惊艳独特的艺术装饰点缀,其构思巧妙,形象生动,令人叹为观止。


03 景山

景山俯瞰,其曾名“万岁山”,系人为设置于故宫北边的一道屏障,又称之为“镇山”


景山公园建筑群一览


景山万春亭与寿皇殿建筑群

景山面积算不上大,仅占地23公顷,山高42.6米,海拔88.35米。其远古时同北海等处均为永定河故道,因地势较高,在永定河改道后逐渐堆土成丘,因此其实质就是一座位于元大内后苑的一座小土丘。不过,它的位置“恰好”在全城中轴线上,又是皇宫北边的一道屏障,故而风水术士称之为“镇山”。

景山公园俯瞰,山脊五亭横列


从景山公园万春亭眺望寿皇殿建筑群、鼓楼


从景山公园眺望故宫及周边景观


从景山公园眺望故宫建筑群,壮美磅礴的宫城天际线


景山公园眺望故宫恢弘磅礴、错落有序的建筑群

自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将其改名为景山,兼寓有高大、景仰与御景之意。景山山体东西狭长,共有五峰,中峰最高,高约43米,左右依次渐低,每峰构筑一亭,呈五亭横列之势,五亭皆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主峰万春亭建于北京全城及故宫中线之上,过去曾为北京内城的中心,亦为全城制高点。从主峰处可俯瞰故宫全景,红墙黄瓦一片璀璨金黄,极富韵律的建筑群跌宕起伏。

景山至高点标志性的万春亭


景山公园主峰最高处的万春亭


景山公园五方亭

主峰万春亭三重檐形制,黄琉璃瓦绿剪边四角攒尖顶,原内有铜佛像一尊;左右四亭,中腰两亭,东名周赏,西名富览,均为重檐绿琉璃瓦黄剪边八角攒尖顶;低峰两亭,东名观妙、西名辑芳,均为重檐绿琉璃瓦黄剪边八角攒尖顶。山脊五亭,中高侧低、主从分明,更兼梁柱飞金,顶瓦映彩,绿树环合,蓝天相衬,风光无限。

景山公园绮望楼,楼阁三楹,造型华美


景山公园寿皇殿,始建于明代,清乾隆年间重修,供奉历代皇帝画像,皇帝按节日祭日亲临致祭


寿皇殿侧立面,官式最高规制的重檐黄色琉璃庑殿顶,雕梁画栋,华美异常


寿皇殿建筑群一览


寿皇殿建筑群一览

南门内万春亭山脚下的绮望楼依山而筑,楼阁三楹,造型华美,此处原为清代乾隆年间办官学时,供奉孔子牌位之所;山后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为寿皇殿,重檐黄琉璃瓦庑殿顶,面阔九间,进深三间,前后出廊,前有月台、御路,东西有配殿各五间,均为黄琉璃瓦歇山顶,仿太庙规制而建。寿皇殿始建于明代,清乾隆年间重修,供奉历代皇帝画像,皇帝按节日祭日亲临致祭。

景山曾称“万岁山”,但并未护佑明王朝万岁如意,随着崇祯于此处自缢,明王朝自此划上了历史的句号


从鼓楼处眺望景山公园


明代景山的中央主峰正好压在元故宫的主要宫殿旧址延春阁上,大有“压胜前朝”的意味,因此也被称为“镇山”


景山公园建筑群一览

当年堆砌景山,可不是处理河道余土的权宜之计,而是北京城总体规划的神来之笔。在传统中国建筑理念中,山环水抱之所一直都被视为风水宝地,而景山正好坐落在贯穿北京南北的中轴线上。作为故宫的屏障,其五峰并峙,成为全城对角线的中心点。而且,明代景山的中央主峰正好压在元故宫的主要宫殿旧址--延春阁上,大有“压胜前朝”的意味,因此也被称为“镇山”。

清末时期的景山旧貌,标志性的五亭、大高玄殿、牌楼等建筑一一在列


民国时期的景山,与清末面貌基本一致


1920年,于景山公园北望寿皇殿、地安门与鼓楼,如今地安门已遗憾地从北京中轴线中永久消失

由元至明清,景山从屏山、大内镇山逐渐演变为皇家园林,并成为清帝后祭祖追思的重要场所。自清乾隆年间的大规模改造之后,这座御园东临御马监、西邻大高玄殿,南门名为北上门,正对故宫北门神武门;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拓宽道路,景山的北上门及其左右围墙和筒子河畔的百余间值房被拆除,景山与故宫在空间上的联系从此被打破。于是,景山成为了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


04 故宫

故宫,位于北京中轴线核心,其建筑群规模恢弘磅礴,空间秩序独一无二,是为我国古代官式建筑艺术的最高典范


于角楼侧方俯瞰故宫建筑群


故宫中轴线上的太和门广场内金水桥


故宫建筑群展现出的严谨对称的秩序之美


《京师生春诗意图》(清-徐杨1767年),正阳门大街、紫禁城、景山等,北京中轴线建筑莫不一一收入画幅之中

这一处世人再熟悉不过,位于北京中轴线之核心,其建筑群规模恢弘磅礴,空间秩序独一无二,是为我国古代官式建筑艺术的最高典范。单体建筑不再一一展开,仅从空间序列格局上说明其特点,首先需要明确几个概念:宫城、皇城、内城与外城,否则光中轴线的几道门就会把人弄得一脸蒙圈

明清北京城的宫城、皇城、内城与外城分布示意


明清北京城紫禁城(宫城)、皇城、内外城分布及简要备注


壮美华丽的故宫建筑群轮廓线


故宫建筑群,红墙黄瓦,璀璨生辉,空间秩序尽然,彰显帝王威仪

先上图,这是北京城的明清规划布局示意图,以不同颜色标记各区域功能一目了然:粉红色四方形区域是为最核心的宫城,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故宫的主体组成部分;再往外标注的黄色区域即为皇城,例如天安门、社稷坛、太庙以及景山即在皇城区域;再向外便是内城区域,由明初营建的城墙及9座城门围合的区域清晰可见;而内城南侧为加强防御,于明中期加筑了一道城墙,所围合的区域便是外城。例如中轴区域的先农坛、天坛以及永定门便属于外城范围。

明中期国家财力无以为继,因此外城只修了南侧,这也是北京老城整体呈现“凸”字型的原因


一般来讲,宫城位于皇城之内,皇城位于内城之中,而外城则肩负有第一道防线的功能


庄重、威严、华美的故宫建筑群细节

外城何以如此奇葩?按理说应该是环绕内城才是,否则岂非失去了拱卫内城的意义?原因只有一个:明中期国家财力无以为继,因此外城只修了南侧,这也是北京老城整体呈现“凸”字型的原因。所以一般来讲,宫城位于皇城之内,皇城位于内城之中,而外城则肩负有第一道防线的功能。

故宫中轴线之午门,宫城南门


故宫中轴线之神武门,宫城北门


中轴线之天安门,皇城南门


中轴线之正阳门(前门),内城南门


中轴线之永定门,外城南门

通过以上概念梳理可知:中轴线上的午门、神武门分别是宫城的南、北门,天安门是皇城的南门,而正阳门(前门)则是内城的南门,永定门则是外城的南门。内外城、皇城及宫城中这些位于中轴线的大门,一字排开串联了不同区域的恢弘建筑群。

故宫的范畴应大于宫城的概念,《故宫保护总体规划文本》(2013~2025)针对故宫遗产的概述


宫城(紫禁城)卫星平面图


绚丽的故宫建筑群,彰显官式建筑之华美

另一个有趣的问题是,现在通常所说的故宫概念范围是否等同于宫城?百科未作出精准的定义,不过从官方最权威的《故宫保护总体规划文本》(2013~2025)解释来看,两者并不等同,故宫的范畴要略大于宫城的概念。例如《规划》中对故宫遗产的解释“以紫禁城为主体的中国明清皇家宫廷建筑群”,另外将午门至端门地段、大高玄殿、皇史宬等皇城内建筑归纳了进去。

中轴线核心区域的皇城俯瞰


故宫前有“玉带环腰”的内金水河,背靠风水独佳的景山,故而人为创造出“背山面水”的风水格局


故宫内金水河


皇城中轴线上“五门三朝”格局中的“五门”示意


五门对应的皋门、库门、雉门、应门和路门,图例门名为明代称谓


故宫“五门三朝”中对应的五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与乾清门(清代)


独具一格的雉门(宫城城门)--午门

故宫在皇城中,以“背山面水”、“五门三朝”、“左祖右社”等格局形式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的礼制文化,反映了古代都城的布局特征故宫前有“玉带环腰”的内金水河,背靠风水独佳的景山,故而人为创造出“背山面水”的风水格局;“五门三朝”源自《周礼》的宫殿营建制度,象征尊崇礼序,五门分指皋门(皇宫最外一重门,引申为国门)、库门、雉门(宫城城门)、应门(应者,居此以应治,治朝之门)和路门(燕朝之门,门内即路寝,为天子及妃嫔燕居之所),自清代分别对应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与乾清门;三朝,古称外朝、治朝和燕朝,即大规模礼仪性朝会、日常议政朝会和定期朝会的场所,清代基本对应宫城外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与保和殿。

宫城功能格局中的外朝与内廷


宫城中轴线外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基本对应“五门三朝”中的“三朝”(清代)


宫城内廷部分区域与内廷后三宫


宫城中轴线内廷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

其中宫城格局除了城垣与附属设施,主要分为外朝与内廷两大部分:所谓外朝,即为“五门三朝”对应的礼仪朝政区,主要由轴线核心建筑群的外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与保和殿组成。清代太和殿是为皇帝登基、大婚、册封、命将、出征等举行盛大仪式的场所,中和殿是皇帝出席重大典礼前休息和接受朝拜的地方,保和殿则是皇帝赐宴和殿试的场所(明清各时期功能有所不同);所谓内廷,即为常朝寝居区,其以位居轴线的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与坤宁宫为中心,东西两翼有东六宫和西六宫,清代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之处也是皇帝与后妃居住生活的地方。


05 社稷坛与太庙

太庙与社稷坛,“左祖右社”建筑格局的体现,在皇城的左前方即东边设置祖庙,右前方即西边营造社稷坛

这一处是接上文“左祖右社”建筑格局的体现,在皇城的左前方即东边设置祖庙,右前方即西边营造社稷坛。古人以左为尊,右为下,这样的布局深刻体现了中国传统礼制的思想—崇敬祖先、提倡孝道为先,其次才轮到对社稷的祭祀。

太庙建筑群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奠祖先的家庙,按中国古代“敬天法祖”的传统礼制建造


其建筑规制为传统官式建筑的最高等级,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

左祖”太庙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奠祖先的家庙,按中国古代“敬天法祖”的传统礼制建造的高规制建筑,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

建筑平面布局长方,由前、中、后三大殿构成三层封闭式庭院


核心的中殿--享殿,规模较大,气势磅礴,庄重肃穆


太庙建筑群一览

建筑平面布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475米,东西宽294米,共有三重围墙,由前、中、后三大殿构成三层封闭式庭院。大殿享殿面阔十一间长68.2米,进深六间宽30.2米,重檐庑殿顶覆以黄色琉璃瓦,通高34.6米;三重汉白玉须弥座式台基,四周围石护栏;殿内梁栋饰金,地设金砖,68根大柱及主要梁枋均为金丝楠木,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金丝楠木宫殿。

太庙享殿,其建筑尺度与太和殿介于伯仲之间


太庙享殿及内景


享殿单论建筑规模仅次于故宫太和殿,雕梁画栋之精美不输皇城内任何一栋建筑

大殿享殿单论建筑规模仅次于故宫太和殿,雕梁画栋之精美不输皇城内任何一栋建筑,就其本身建筑高度而言,如果剔除基座,太庙的建筑高度甚至超过了皇帝主理朝政的太和殿。古训有云“位尊权高但不可压祖”,太和殿虽有命运多舛复建后规模不断缩小的客观原因,但较之这座极为特殊的太庙,也算是在细节处理上取得了完美平衡。

太庙虽由清代重建并经几度修缮,但建筑制式依旧沿袭了明代


同多数故宫轴线主体建筑一样,它也未能逃脱兵灾与火灾的眷顾


故宫中轴线建筑群中唯一未受火灾的建筑--钦安殿

有趣的是,太庙建筑群基本为明嘉靖年间重建的样貌。明末李自成义军攻入北京时,曾放火焚毁太庙,至清顺治帝建都北京后依旧按明代的制式重建了太庙。所以,它并非明代“原装”,且历经多次火灾与修缮,故宫轴线建筑群中唯一未发生火灾的是位于内廷御花园中的钦安殿,其始建于明永乐年间,一座颇为神秘的供奉道教真武大帝的宗教建筑。

“右社”的社稷坛


社稷坛,祭祀土地与谷物之神

右社”社稷坛,社和稷代表了中国古代神话中很重要的两位神仙:太社之神“句龙”,专司土地;太稷之神“弃”,主管谷物。古人认为,土地和粮食是养育人民的根本,也是一个国家建立和发展的基石,“社稷”一词后来逐渐演变成为国家的同义词。

它是全国仅存的一座社稷坛建筑,古代祭社建筑罕见的坐南朝北格局


方台祭坛与拜殿


坛中五色土取自全国各地,象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意,代表着海内一统

它是全国仅存的一座社稷坛建筑,古代祭社建筑罕见的坐南朝北格局。坛为汉白玉砌就的三层方台,中央曾有一方形石柱,名为江山石,意为江山永固。辛亥革命后,将该石柱移至别处。坛的四面均有一座汉白玉的棂星门,彰显庄严肃穆;于坛北建有一庄重典雅的木构大殿,称拜殿。大殿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形制为单檐歇山黄琉璃瓦顶,其面阔5间,进深3间,朱红门窗;白石台基社稷坛上的五色土取自全国各地,象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意,代表着海内一统。

维力奇·范·阿麦莱:

2秒前:其位于元大都城中心,桥上地安门大街南北贯穿,桥下通惠河东西流过,水陆交汇,成为京城的交通枢纽,擅舟济、陆运之利,很快便成为商贾云集之地。

Green:

2秒前:炎炎夏日,应该没什么比这则消息更振奋人心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7月27日印度新德里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的这项决议,将永久载入史册。

岡田真奈:

4秒前:内外城、皇城及宫城中这些位于中轴线的大门,一字排开串联了不同区域的恢弘建筑群。

韩松:

5秒前:寿皇殿始建于明代,清乾隆年间重修,供奉历代皇帝画像,皇帝按节日祭日亲临致祭。